首页 > 知识百科 > 正文

希特勒的陆战之王--记二战的德国坦克
2017-04-26 09:31:28   来源:   评论:0 点击:

二战初期,希特勒连续打败了波兰,法国,占领了巴尔干诸国,在北非沙漠大败英军,最后兵临莫斯科城下。就武器而言,他靠的是坦克。30年代中
二战初期,希特勒连续打败了波兰,法国,占领了巴尔干诸国,在北非沙漠大败英军,最后兵临莫斯科城下。就武器而言,他靠的是坦克。
 

 

 

30年代中期,德国坦克是以英国维克斯公司多炮塔“独立”式坦克为蓝本,在火力、防护和机动性三者中强调火力和防护,而牺牲机动性,视坦克为支援步兵的武器。随着“装甲闪电战”理论在德军中主导地位的确立,独立作战的装甲师出现了,它以整个陆军为打击对象,坦克的速度成为战争的制胜关键。因此,德国坦克是“装甲闪电战”理论的产物。其设计思想也由此一改初衷,转而强调机动,既高速和大行程。

 

德国装甲师首先装备的是1934年服役的Ⅰ型坦克。这是克虏伯公司以英国维克斯公司6吨坦克为原型研制的轻型坦克。因为一战以后凡尔赛和约禁止德国拥有任何坦克,所以克虏伯公司以民用产品名义先生产了3辆样车,出厂代号为“克虏伯ⅠA拖拉机”,后被官方正式命名为Ⅰ型坦克。该坦克重5.4吨,乘员2人,装甲最大厚度13毫米,以60马力(44千瓦)的汽油机为动力,装有2挺机枪,最大速度37千米/小时,公路最大行程200千米。Ⅰ型坦克分为A、B两种型号,总产量在2000辆以上,其实战价值不大,主要用来训练装甲师,后被改造成装甲指挥车和自行反坦克炮。

 

德国MAN公司研制的坦克被称为Ⅱ型坦克,典型车型是ⅡC轻型坦克,重8.9吨,乘员3人,装有20毫米火炮,装甲厚度14.5毫米,采用弹簧独立悬挂装置,最大速度40千米/小时。

 

由于Ⅰ型Ⅱ型坦克火力太弱,无法对付欧洲其他国家的坦克,于是德国陆军又提出15吨级坦克的技术要求。戴姆勒-奔驰公司的坦克样车中标,定为Ⅲ型,该坦克先后出现了A、B、C、D……等12种型号。Ⅲ-A型重15.1吨,乘员5人,装有1门37毫米炮和3挺机枪,采用螺旋弹簧独立悬挂装置,以230马力(169千瓦)水冷汽油机为动力,最大速度32千米/小时,最大行程195千米。该坦克是德国装甲部队入侵原苏联的主要装备。

 

在Ⅲ型坦克装备后不久,德国陆军又要求军火商制造一种重20吨、可安装75毫米炮的中型坦克,以支援火力弱的轻型坦克,结果克虏伯公司样车中标,定为Ⅳ型,它又有A、B、C、D……等10种改进型。Ⅳ型坦克中的IVD中型坦克,重20吨,乘员5人,采用板簧平衡式悬挂装置,装甲厚度20毫米,以300马力(221千瓦)汽油机为动力,最大速度40千米/小时,最大公路行程200千米,装有1门75毫米火炮和1挺机枪。该型坦克参加过入侵波兰、法国,并与原苏联作战,参加过北非作战,是入侵原苏联前德国最好的坦克。

 

除上述4种坦克外,德国在1939年3月占领捷克后,还获得大量捷克制造LT-35、LT-38轻型坦克,其重量均在10吨以下,装有1门37毫米炮。

 

 

 

值得一提的是,德国在1941年底以前横扫天下无敌手的胜利并不是其坦克技术的胜利,而是坦克运用上的战术胜利。德国的坦克动用原则和装甲兵与其它军兵种的密切配合,令所有国家望尘莫及。

 

面对德国装甲部队的赫赫战绩,希特勒陶醉了,以致迟迟不研究下一代坦克。待与原苏联的T-34和KB型坦克相遇后,才突然发现自己的坦克无法与其正面对阵。幸亏原苏联的新型坦克数量很少,坦克之间主要靠旗语联络,难以协同,再加上德国借战术上的优势,加速用Ⅲ型和Ⅳ型坦克改制自行反坦克炮,才在1942年春重获主动权,在顿河和伏尔加河以西大败苏军。

 

德国把Ⅲ型的装甲厚度从14.5毫米增至77毫米,并换装长身管50毫米火炮和300马力(221千瓦)发动机,重量也从15吨增至22吨。德国对Ⅳ型的改进也较大,把原来75毫米短身管火炮换成长身管火炮,车体前部装甲厚度达到80毫米,两侧装有5毫米厚的装甲裙板,战斗全重增至25吨。其中J型最大行程增大到300千米。作战时,德国人往往要用多辆坦克围攻才能击穿T-34和KB型的侧装甲和后装甲。虽然Ⅳ型的改进型能勉强与T-34/76型对阵,但对乘员的技术要求极高。

 

德国人对付T-34/76和KB型坦克的另一种办法是使用自行反坦克炮。这种武器没有炮塔,介于坦克和自行火炮之间,其坦克炮口径比自行火炮小,但可左右转动。由于无炮塔,所以当它使用与坦克相同的底盘时,可以安装口径大得多的火炮,前装甲厚度也超过坦克。德国在战时研制了一大批优良的反坦克炮。如在Ⅳ型坦克底盘上安装了75~105毫米坦克炮,前装甲厚度达90毫米;使用捷克LT-38轻型坦克和Ⅱ、Ⅲ型坦克底盘,安装75毫米炮,前装甲厚度也达90毫米;使用“黑豹”式底盘,安装88毫米炮。德国最大的反坦克炮是用“虎”式坦克底盘制成的Jagtiger型,重量为76吨,最大装甲厚度为250毫米,火炮口径为128毫米,但这些无炮塔的火炮由于反应速度大大低于坦克,所以只有在防御时才有效。

 

1940年5~6月间,德国坦克与法国的S-35坦克和英国马蒂尔达-Ⅰ、Ⅱ型相遇,无法打穿这些坦克的前装甲。德国坦克专家和将领对德国坦克火力和防护上的劣势深感不安,纷纷要求研制并装备新一代坦克,但遭到了希特勒的拒绝。待与T-34和KB坦克交手后,德国最高统帅部才急忙要求亨舍尔拿出他最后一种根据军方要求设计的坦克,并要求他在1942年4月20日希特勒生日时向希特勒展示。与此同时,德国坦克设计师波尔奇博士同MAN公司也根据军方的要求设计出一种43吨级的坦克。希特勒下令两种坦克都投入生产。后者是Ⅴ型“黑豹”式中型坦克,前者是Ⅵ型“虎”式重坦克。

 

“黑豹”式坦克由MAN公司于1942年11月匆匆投产。它是传统的德式坦克,结构复杂,车体较高,炮塔靠后,使用汽油机、扭杆式悬挂装置和交错布置的负重轮。

 

 

 

“黑豹”式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可与T-34坦克相媲美的中型坦克,超过了美国和英国的同级别坦克。其合理漂亮的布局,影响了战后坦克的发展,与T-34型并列被视为现代坦克之母。“黑豹”式D型坦克重43吨,使用650马力(478千瓦)汽油机,乘务员5人,最大速度43千米/小时,最大装甲厚度120毫米,采用倾斜式装甲,安装1门75毫米长身管加农炮,各项战术性能超过T-34/76型坦克,其装甲防护也超过T-34/85型坦克。“黑豹”式装备部队后,又有改进。最后的G型换装了700马力(515千瓦)发动机,增重3吨,速度也增加了1千米/小时,虽然火炮口径低于T-34/85型,但由于使用次口径脱壳穿甲弹,所以火力仍能与之抗衡并略占优势。但“黑豹”式坦克的这些优越性是以牺牲行程换来的,其行程只有116千米,大大低于T-34坦克,结果增加了后勤负担。“黑豹”式坦克最致命的弱点是结构复杂、故障率高、生产工艺繁杂,不象T-34型那样简单,便于大批量生产。所以“黑豹”式坦克的总量只有5505辆,无法抵御蜂拥般的T-34型和美国的M4“谢尔曼”式中型坦克。

 

VI型“虎”式重型坦克 德国重型坦克的研制工作始于1937年,由亨舍尔博士负责,但希特勒不感兴趣和德军方的性能要求朝令夕改,忽而“黑豹”式要求30吨级,忽而改为65吨级,接着又是32吨级和45吨级,研制工作无所适从,进展缓慢。

 

“虎”式坦克原先的设计重量是45吨,前装甲厚度是80毫米,但被T-34和KB型坦克弄昏了头的希特勒仍觉得不够,下令将装甲厚度提高到110毫米,结果重量达到55吨。“虎”式坦克从其工程设计上看独具一格,除炮塔外,可谓完美无暇。其悬挂系统采用了德国半履带车使用的负重轮交错布置、扭杆式悬挂装置,大大提高了履带的宽度,改善了坦克的通行能力和行驶的稳定性。“虎”式坦克安装1门威力很大的88毫米坦克炮,但炮塔太重,没有液压驱动系统,炮手需摇720圈才能把炮塔转一周,反应度很慢。“虎”式坦克的公路最大行驶速度为40千米/小时,高于KB型和“斯大林”系列重坦克,但其行程只有90千米。虽然“虎”式坦克在装甲和火力上与原苏联KB重型坦克相近,战场机动性还略胜于后者,但其火力、机动、防护及可靠性、简便性的综合指标却大大逊于原苏联重型坦克。从1942年8月到1944年8月,“虎”式坦克只生产了1350辆。1942年9月首次在列宁格勒附近参战。1943年1月,该坦克首次与盟军交锋。从实战中人们发现,“虎”式坦克在防御时有巨大的威力,但一旦进行远距离奔袭作战就麻烦不断,总是出故障,或被原苏联T-34/85型从侧面击毁。不过,英国人和美国人没有能与“虎”式相匹敌的坦克,总感到心惊胆战。美国第2装甲师师长罗斯准将就葬身在这种坦克之下。

 

继“虎”式坦克后,亨舍尔又应德国军方要求从1942年8月开始研制被英美军队称为“虎王”的“虎”Ⅱ式坦克,“虎王”的底盘与“虎”式相似,速度和行程与“虎”相同,也使用88毫米炮,但炮身加长,初速更高,在1500米内可击穿任何坦克的装甲。炮塔采用了倾斜装甲,厚度达150毫米,在1000米内任何坦克炮都无法将其击穿,但重量高达68吨。“虎王”在1944年服役,到战争结束时只生产了484辆。其主要问题是太重了,把他们送上或撤离战场极为困难,大多数道路和桥梁都无法承受其巨大的压力。“虎王”一旦出现了无法在野外抢修的故障或受伤,就只能扔掉或炸掉,因而被德国官兵讥笑为“大象”。

 

1939~1944年年底,德国坦克约23487辆,而原苏联为106400辆,美国88276辆,英国27000辆。德国坦克从战争开始就没有享有过数量优势和技术优势,只有战术优势,随着越来越多的装甲兵魂归西天,德国装甲兵的战术优势也就化为乌有,最后终于被两面夹击的坦克洪流所淹没。

相关热词搜索:希特勒 德国 陆战

上一篇:【科普知识】AMX-30主战坦克
下一篇:二战的一个巅峰与两个传奇!

分享到: 收藏